找到相关内容49108篇,用时1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从别称看佛家的死亡观:寂灭

      从别称看佛家的死亡观:寂灭   作者:耳   以下死亡别称,均是佛教徒(和尚尼姑)死亡的专称,少有指普通人死亡的。   灭 “灭”的意思是指佛教徒熄灭了生死、烦恼、贪欲、无明等的意思。《大乘义章》卷十八:“灭诸烦恼故,灭生死故,名之为灭。”“灭”是“涅槃”的意译。《六乘义章》卷二:“涅槃无为恬泊为灭。”“恬泊”意为安静淡泊。   灭度 南朝·梁·慧皎《高僧传六·释僧肇〈...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385089037.html
  • 梵乐飘飘

    梵乐飘飘  □ 川玲 《新周刊》 2005年第20期   一向跟吃斋念佛虔诚磕头的老太太联系在一起的佛教音乐,什么时候变成了2005年最流行的汽车音乐?又什么时候从R&B、爵士乐霸占的现代人耳朵里夺得一席之地?   北京的出租车司机老蔡,今年开始在车里放《观音圣号》,这个反反复复只唱一句“南无观世音菩萨的歌曲很有作用,“听着开车,心里特别平静、塌实,不容易出事”。   在投资银行指导...

    川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51669963.html
  • 欺佛

      空自发愿,不如说行。欺诳众生,是名欺佛。 (摘自十住毗婆沙论)   学佛修行,贵在能将圣言量内化,成为日常生活言语行动的指导原则。如果只是空有出三界、了生死的愿,却没有踏实地依佛所说的修行...

    |学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1/2333562514.html
  • 自利与利他

      若自成己利,乃能利于彼。自舍欲利他,失利后忧悔。 (摘自十住毗婆沙论) “自利利他”是菩萨成就佛道的必要条件,因为若要圆满佛果,不但要自求觉悟、解脱,更要发广大心,让...

    |自利与利他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6/1341184563.html
  • 常随佛学

      若远离诸佛,便坏诸善根,没在烦恼。自不能度,安能度人。 (摘自大智度论)  中国的藏人,在选择居处时有一个习惯,就是要住在靠近寺庙的地方。有寺庙,就有佛法、僧侣住持,自己便能时常亲近,信...

    |常随佛学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6/1055494579.html
  • 利休灰和日本茶道圣人千利休

    日本文化中有许多是情感无法言传的,其无法界定的原因正是在于这些情感的本质,越是试图去深入解释和分析,越是会失去对其本质的认识。利休灰就具有这种微妙性。  利休灰这个词来源于几个世纪前的日本和歌:“利休...

    沟口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44944649.html
  • 王维与秦岭的“阳关叠”

      “对琴当歌,迎风弄清商。”古琴名曲《阳关叠》音域宽广、音色深沉、余音悠远绕梁,曲韵含蓄、内敛,是“极度深沉”的迸发,屏息倾听,其味道深远而悠长。“味外之旨、韵外之致、弦外之音”,《阳关叠》的高深旷远和八集系列片《大秦岭》的第三集《盛世佛音》、第四集《高山仰止》的意境不谋而合。本版稿件将通过对这两集内容的解读,揭示出秦岭与宗教、哲学息息相关的命题。   众器之中,琴德最优。 ...

    秦都市报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08410396401.html
  • 略说法印

         (一)人生宇宙大真理   在说本题之前,先约略说说法印。   法印是什么?法印是区分佛法与外道的准绳。印,就是印证,就是以此项准则印定某法是否是正实的佛法。一切法与这法印一一契合的,便是佛法,若不能完全契合的,就非佛法。所谓“若无此法印,即是魔说,而非佛法”。法印是佛法精义之综合,所谓:“该摄佛法而立种之印法”。学佛之人,如不了解法印,就无法了解佛法精义。 ...

    罗无虚

    |法印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0/21594418270.html
  • 乘修行的次第

    定,但其法教的本质都是一样的。例如,雨本身并无思想,它也无法决定不在此处下雨,或要在此处下雨,这完全依各地当时的因缘条件而定。   同样,佛陀发教的本质是一样的,乘佛法的本质也是一样的,之所以有分,乃是为适应不同根器的众生。但若无小乘,则无大乘与金刚乘修行大乘佛法(显教)也要以小乘戒律为基础;金刚乘也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,它是以小乘、大乘佛法为基础演化而来,因此乘佛法之间有种互为基础、互为辅助...

    苏曼噶旺仁波切开示 林利亚 译

    |乘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1/2245047741.html
  • 恒需谨慎有

    恒需谨慎有种:众中出言当谨慎, 独处行为当谨慎,平常观心当谨慎。 恒时需要谨慎的地方有种,在大众当中出言应当谨慎,独处时的行为应当谨慎,平常观心应当谨慎。 ①众中出言当谨慎: 注意“众”字,众就是大众,有很多不同种类人的聚会,就是众。为什么众中出言应当谨慎?因为大众当中说话不谨慎,容易造口业,容易带来过患。为什么容易造口业呢?因为大众聚会,人的品类很多,比如有...

    华智仁波切造颂 索达吉堪布译颂 益西彭措堪布讲解

    |毒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5/0930553967.html